党建动态丨中山大学科技园党支部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第二期专题学习

2021年05月17日 党史学习教育

为扎实有序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团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5月10日,科技园党支部举办第二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由支部党员、公司团支部书记唐羽同志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为主题作专题分享,中山大学产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科技园公司董事长邹丹同志列席会议,党支部党员和公司团支部团员参加。

null

唐羽同志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和国际主要历史事件,带领大家回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五个发展阶段。随后以时间为脉络,从五四运动前夜国内国际形势、爆发当天的行进线路和主要事件、后续在全国的发展,从宏观视角介绍了五四运动由北京到上海、由学生到工人的运动中心转移和主力转变,取得罢免曹章陆的阶段性胜利,以及实现巴黎和会拒签帝国主义和约的最终胜利。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的起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微观视角下,唐羽同志讲述了“广州学生的五四运动”中广东中上学联所组织的扩大宣传、示威游行、检查日货几个方面的行动;分享了李大钊和顾维钧两位“五四人物”事迹。最后以总书记寄语结束分享。

null

如今,百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五四运动的旗帜仍在中国大地高高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追求国家和民族进步而不懈奋斗。

null

与会党员和团员就学习五四运动分享心得体会。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科技园公司目前有50%以上的员工都是九零后青年,而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作为科技服务行业的一份子,首先应当培养和树立创新创造理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科技服务专业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园区企业的创新创造服务,共同努力,让中山大学科技园走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双创服务队伍的前列。

——唐岚

在此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专题学习中,我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进行了集中学习,深入学习了那段中国人民特别是爱国青年们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公司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也在逐步发挥着新生代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为服务于创新创业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未来发展将无限可期!

——闫炳玉

五四运动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青年运动浩荡百年的荣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了国家,广大青年挺身而出,他们胸怀祖国,激情澎湃、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人民幸福和安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无奋斗,不青春!

——熊瑶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方面不断遭遇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一方面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凸显,在民族危难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寻找救国图存之道,五四运动中青年所呈现的状态,正符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标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五四运动中展现出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激励着我们当代青年接续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孔文豪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专题”学习,让我对五四运动历史和时代意义有了更深入了解。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让我激情澎拜,激励着我们要将爱国之心化作一股无形力量,不忘初心使命,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对五四精神最好的弘扬。

——李媚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壮丽了国家复苏的伟大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当年,众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以无私的奉献,换来了如今的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1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青年才能承担起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才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不迷失前进的正确方向。

——何志强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寄语时刻萦绕在我耳边。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它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五四运动以来的10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命运前途的冲锋陷阵,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愿为祖国献青春”的铮铮誓言,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再到此次新冠肺炎抗疫行动中敢为人先的不懈奋斗,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脉络和灵魂主线一直都紧紧围绕民族复兴这个主题,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道路奋勇前进。百年来的历史也已经深刻表明,只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懈奋斗和拼搏,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走向富强、走向更远的未来!

作为中大科技园双创部门的一名青年成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追求进步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温文

从1919到2021,从山河破碎到民族复兴,从帝国封建压迫到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时间、国家还是制度,都展现出饱经沧桑的中国作出的巨大改变。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何与这个国家青年的精神面貌密切相关。百余年前的“五四”精神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而时代变迁的今天赋予了“五四”精神以“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的象征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怀志与肯干并存,练就本领与服务人民同在,立足本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赵华丰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的这一句话掷地有声,在强国“秘密外交”的胁迫下仍然道出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声。本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之五四运动专题集中学习,唐羽同志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分析了五四运动前因后果及历史经验,让我对爱国青年奋不顾身保卫国家主权的作为深感敬佩。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不光呐喊,还要付出实际行动”,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在工作岗位练就过硬本领,以史为鉴,明己信念,一心向党,奋然前行!

——肖广鑫

在本次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我感动于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的爱国精神,感动于巴黎和会代表团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执着与坚韧,感动于那些为争取世界和平而牺牲的中国劳工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巴黎和会上发生的一切,印证了弱国无外交。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绝不能是弱国!中华民族有着无与伦比的傲骨,它不甘落后,正努力发展,奋起直追。一个优秀的中国外交官的一声“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不屈! 1919年已被岁月铸成历史,但5月4日,这个会让我们铭记一生的日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磨灭,五四精神,将如一棵常青树,深深驻扎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顽强、勇敢、坚定不屈,这就是国魂,永远不会改变!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祖国的历史让我们震撼,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负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和锤炼品德修为。

——柳嘉欣

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背景下,一大批的爱国学生、工人等联合起来,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种形式来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终罢免了曹、章、陆三人的职务,拒签凡尔赛条约。五四运动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诠释了爱国主义。现在的中国,虽然已经能够有底气向美国无理取闹的行为说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忘记百年前我们在巴黎和会上艰难的外交场景,我们应当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杨韦淇

百年前,风雨飘摇、国家动荡,百年后,祖国昌盛、国泰民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0年前那段光辉岁月。100年前,青年们的进步思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船帆,青年们追求真理,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先锋,青年们挺身而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青年们振臂高呼,唤醒了沉睡的中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百年,中国青年投身革命、奉献青春,五四百年,中国青年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五四百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永不过时,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爱国精神永远长存!如今的我们,要用自己的青春继续谱写华美乐章,如今的我们要用自己的青春抒写最美赞歌!

——叶凯林

唐羽同志分享了五四运动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让我们对于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讲,发扬五四精神,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学习,把工作做好做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国家共命运、同呼吸,生活由很多细微的小事组成,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最终实现目标,这也是对于我们践行五四精神的实际要求。

——曹铄佳


Copyright©2015-2021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粤ICP备170751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