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帮助学校科研团队开展优秀成果的宣传与推介,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广州中山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将持续征集并发布学校优秀科技成果。
成果一:钴掺杂的氟氧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所属领域
新能源与节能
成果简介
钠离子电池具有与锂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且因钠资源丰富价廉,有望替代部分低端磷酸铁锂电池及应用于储能领域。正极材料作为储存活性钠的部件,决定电池电化学性能与成本,聚阴离子型化合物NVOPF(氟氧磷酸钒钠)具高理论比容量、高工作电压、充放电体积变化小等优势。但固有电子电导率限制其电化学性能和实际应用,尽管现有技术多通过合成方法调整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提高高倍率放电性能,但仍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Na离子扩散动力学缓慢,电子电导率低的问题。
本成果提供一种钴掺杂氟氧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与应用,通过适量的钴原位取代部分钒,提高了电子导电率和离子扩散动力学,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另外,从原料到成品均采用室温水相合成,生产效率高、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环保,与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等合成方法相比,能够在兼顾材料电化学性能提升的同时适合规模化生产。
合作需求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成果二:氧化还原对在单电解液双阴极结构的锂空电容器电池中的用途
所属领域
新能源与节能
成果简介
锂空气电容器电池是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将超级电容器快速充放电功能集成到一个传统的锂氧电池中,大幅提升了锂氧电池功率密度。现有技术中,锂空电容器电池采用双电解液、双气体氛围体系,存在器件结构复杂、封装困难、难以快速切换高功率与高能量密度输出的问题。虽有单电解液、双阴极结构的改良设计,简化了器件结构并实现两者之间快速转化,但仍受限于锂氧电池放电产物 Li₂O₂固有电子传导率低、正极反应电子传递受限和大量副反应等问题,导致电池存在过电位高、循环寿命短、倍率性能差等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成果将氧化还原对添加到上述单电解液双阴极结构锂空电容器电池的电解液中,将双液相氧还原OER和析氧ORR催化剂引入到电解质中,实现高效液相催化Li2O2的形成和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对的添加使体系过电位降低,与此同时,双阴极结构的引入提升了氧化还原对的工作效率,从而使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都有所提升。添加氧化还原对改性单电解液双阴极结构锂空电容器电池有望为将来开发新型多功能复合电子器件,为实现更优异性能的电子器件提供新的路径。
合作需求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成果三:一种硅氧烷改性酰亚胺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制备
所属领域
新材料
成果简介
紫外光固化因聚合速率快、高效性,在封装材料、光刻胶、微电子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电子行业发展,材料的热稳定性、透光率、柔韧性等性能需求不断提升,耐热性、耐腐蚀性与透光性成为重要指标。聚酰亚胺(PI)具备赋予材料较高的机械性能、耐热性、电性能及耐化学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航空航天等多领域。现有光固化的聚酰亚胺材料制备方法无法避免聚酰亚胺的高温亚胺化或化学亚胺化,也无法避免溶解性差的缺点。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含脂环且分子主链上含硅氧烷的环氧聚酰亚胺,通过引入硅氧烷链段和引入脂环族,解决现有聚酰亚胺溶解性、透光性差的缺点,同时克服传统聚酰亚胺的结构中,大分子链上含有诸多的极性基团,对水分子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的问题,将低表面自由能的硅氧烷和硅甲基引入,增加了PI光固化薄膜的疏水性能。同时利用商品化的小分子酰亚胺单体中N‑H键与‑X卤素的反应,避免了高温亚胺化和化学亚胺化的过程。在PI分子主链上引入二甲基硅氧烷,来抑制PI分子主链上供电子基团与吸电子基团形成的电子络合物,提高了聚酰亚胺的溶解性。
合作需求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成果四:仿生梯度氧化锆增强树脂块、桩核及其设计方法与应用
所属领域
新材料
成果简介
因龋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的牙体大面积缺损需经根管治疗后用桩核冠修复。预成纤维增强树脂桩因美观性好、弹性模量贴近天然牙本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金属桩核,其应力分布更均匀且体外机械性能优良,但临床修复失效率仍达 2%-40%,这与修复牙位的可变性、根管解剖形态、最终修复方式的可变性等相关。随着 CAD/CAM 技术发展,一体化桩核结合了铸造桩核的个性化与纤维增强树脂优越的生物、美学性能,成为修复新发展方向。目前市面上CAD/CAM树脂块弹性模量虽接近于牙本质,但是仍为均一弹性模量,不具有仿生梯度,这种材料间微小差异会导致应力集中,是修复失效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本成果提供一种仿生梯度氧化锆增强树脂块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树脂基质的优选和氧化锆的表面改性得到一种具有流动性、可加工性、不同弹性模量的氧化锆增强复合树脂材料,进一步采用有限元数字化模型优化调整梯度桩核的分层及弹性模量设计,随后采用分层堆塑技术按照优选的设计制备出仿生梯度氧化锆增强树脂块;该设计方法使得该树脂块能够更好地满足天然牙本质本身弹性模量梯度分布的需求,提高修复效果的仿生性和稳定性。
合作需求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成果五:溶瘤病毒M1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所属领域
生物医药
成果简介
溶瘤病毒是一类可以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病毒,因其独特的肿瘤特异性及免疫激活作用,在癌症治疗领域备受关注。但溶瘤病毒疗法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其在癌细胞内的复制能力受限于宿主免疫反应,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内部的复制也可能遭遇肿瘤细胞的多重抵抗机制,包括病毒复制途径的封锁、细胞凋亡抗性增强以及对病毒感染的抑制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溶瘤病毒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受限。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通过低分子肝素增加溶瘤病毒M1在治疗肿瘤的治疗效果的技术方案。甲病毒M1被发现是一种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的溶瘤病毒,具有较好的溶瘤效应和免疫激活作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为稳定的抗凝效果。低分子肝素能够影响溶瘤病毒在癌细胞内的复制过程,两者的联合应用呈现出积极的效果,开辟了溶瘤病毒疗法优化的新方向,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合作需求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如您有成果发布或成果对接意向,欢迎联系
秦杰
020-84112410,13560237601
陈湘鹏
020-84115268,1587507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