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丨中山大学成果发布(十七)

2025年04月17日 园区新闻

为了更好帮助学校科研团队开展优秀成果的宣传与推介,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中山大学科技园将持续征集并发布学校优秀科技成果。

成果一:可食用玫瑰花提取物在制备抗幽门螺杆菌产品中的应用

所属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成果简介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谱广,常见的致病类型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当前,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根除治疗方案主要是联用抗生素和其他非抗生素药物(如抑酸剂,中医药等)。目前最常用的根除方案是四联疗法,但由于抗生素耐药等因素的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案中的药物组合和药物剂量不断增加,疗程延长,总体根除率仍呈下降趋势,并且有一定的复发率,且治疗过程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临床研究表明,部分中医药成分不但能直接发挥杀菌作用,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也十分显著,与抗生素联用可减少抗生素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于症状较轻,未达到根除指征的患者,中医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能更温和且持久地发挥作用。

本成果从玫瑰花干燥花蕾中分离得到玫瑰花提取物,提取物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对幽门螺杆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相对生药量远低于药典建议用量,十分安全,且无任何有机溶剂残留,可保留较多有效成分,体外抗菌效果明显。本成果的提取过程简易,且玫瑰花提取物为粉末状,易于保存,易于冲泡。经研究发现,“药食两用”品种玫瑰和主栽可食用玫瑰花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提示主栽食用玫瑰可替代“药食两用”品种玫瑰用于抗幽门螺杆菌中,有利于提高可食用玫瑰产业的效益,并解决“药食两用”品种玫瑰产量低等不足,应用前景广阔。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成果二:玫瑰非药用部位提取物在制备抗幽门螺杆菌产品中的应用

所属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成果简介

2022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中首次明确推荐中医药治疗。玫瑰花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现代药理学研究报道玫瑰花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抑郁、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抑菌等作用。但玫瑰花为道地药材,产量低,价格相对较高。在玫瑰种植业中,除产出玫瑰花、花留作药用外,其它非药用部位虽也有产出(尤其是茎叶),但这些部分均被废弃,造成玫瑰资源的可利用价值降低。开发玫瑰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利用方法,探究其潜在药理活性,对于提高玫瑰产业的经济价值,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成果从玫瑰非药用部位分别分离得到玫瑰根提取物,玫瑰茎提取物,玫瑰叶提取物,玫瑰果提取物,经过实验证实,玫瑰非药用部位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以玫瑰叶水提物的抗菌效果为最强。通过大量实验证实,玫瑰叶对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及临床耐药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在较低浓度即可杀死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用于抗幽门螺杆菌产品的制备中。同时,本成果制备玫瑰非药用部位提取物的过程简单,使用玫瑰植株的非药用部位,采集要求低,产量大,能够充分利用玫瑰药材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是合理开发药用资源的可行之路,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玫瑰的药用、经济价值,促进玫瑰产业的发展,是降低玫瑰用药成本的可能选择。本成果为扩大玫瑰在抗幽门螺杆菌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成果三:抗幽门螺杆菌的多功能三层载药金属有机骨架(MOF)纳米粒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所属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成果简介

目前关于防治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方向,而缺少全方位的防治策略,缺少以多维度的方式匹配幽门螺杆菌各个感染阶段而进行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案。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多功能三层载药金属-有机骨架(MOF)纳米粒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联合ZIF-8、ZIF-67和MIL-88B作为载体,以岩藻多糖、鞣花酸和白藜芦醇为药物分子,将药物分子分别负载于MOFs材料的最外层、中间层和最内层而制成纳米粒Re-ZIF8@EA-ZIF67@Fu-MIL-88B。该纳米粒是一种多功能逐级缓释体系,可以通过响应胃部环境的酸性pH值而发生逐级降解,依次释放岩藻多糖、鞣花酸、白藜芦醇,进而依次发挥抗黏附、杀菌和消炎功能。本成果的纳米粒可匹配幽门螺杆菌的各个感染阶段,对幽门螺杆菌发挥特异性靶向治疗作用,实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全过程防治,并有望实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全面防治,对于开发新型的非抗生素替代药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成果四:含有嵌合抗原受体的融合蛋白及其应用

所属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成果简介

在细胞免疫治疗中,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 T)疗法被证实能够有效治疗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成为癌症治疗领域中的热点。基于CAR T在血液瘤治疗中的突破,CAR T疗法进一步拓展到了实体瘤的治疗,并在包括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实体瘤与血液瘤不同,其缺乏安全且特意的靶点,而且实体瘤存在复杂的肿瘤免疫微环境,最终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急需发现特异且安全的实体瘤治疗靶点、优化CAR的结构、改善肿瘤微环境,以提高CAR 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含有嵌合抗原受体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包括依次串联的嵌合抗原受体、2A肽、第一信号肽、Sirpα结构域和IgG1 Fc。其中,嵌合抗原受体包含scFv区,铰链区,跨膜域和胞内信号传导区。Sirf CAR T细胞能够减轻肿瘤负荷、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并且没有明显的血液毒性和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SIRPα-Fc融合蛋白可以增强CAR T细胞的抗凋亡和记忆表型,并改变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本成果将CAR T细胞技术与CD47阻断剂SIRPα-Fc融合蛋白相结合,让CAR T细胞成为破坏实体瘤的“踹门砖”,通过表达肿瘤细胞表面CD47分子的阻断剂,调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肿瘤组织微环境,增强CAR 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实体瘤的目的,为实体瘤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如您有成果发布或成果对接意向,欢迎联系

秦杰

020-84112410,13560237601

陈湘鹏

020-84115268,15875072084


Copyright©2015-2021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粤ICP备17075193号-1  粤公网安备44010502000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