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丨中山大学成果发布(十八)

2025年04月17日 园区新闻

为了更好帮助学校科研团队开展优秀成果的宣传与推介,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中山大学科技园将持续征集并发布学校优秀科技成果。

成果一: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和杂交链反应扩增检测甲醛的方法

所属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简介

甲醛是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癌污染物。即使持续暴露在浓度很低的甲醛下,也会引起眼睛刺激和多种疾病,如过敏、癌症、脑梗死、头痛和神经紊乱。目前,虽然存在着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荧光法、石英晶体微天平法等多种甲醛的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均存在着各自的缺陷性,如灵敏度和选择性有限、过度依赖于特定仪器、检测底物不稳定或使用有机溶剂或浓酸而受到限制等。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有效检测空气中甲醛的方法。

本成果提出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和杂交链反应的甲醛检测方法,通过在金纳米粒子表面修饰Oligo 1探针序列,得到金纳米粒子探针;然后将金纳米粒子探针、待测样品、HP序列、H1序列、H2序列、银离子混合发生杂交链反应,根据反应后的混合溶液颜色的RGB值定量待测样品中的甲醛含量;或使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的金纳米粒子探针的粒径大小定量待测样品中的甲醛含量。本成果的方法基于特殊设计的扩增技术(杂交链反应)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并可以基于双信号检测(RGB比色检测和动态光散射检测)增加了方法的可靠性,从而可以实现甲醛的微量监测。本成果的检测方法灵敏、可靠,无需复杂的操作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现场检测,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检出限仅为0 .02mg·L-1和0 .01mg·L-1,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null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成果二:一种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所属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简介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主要毒素之一,在黄曲霉毒素类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是毒性最强、影响最大的。当动物摄入受AFB1污染的饲料后,AFB1会在动物体内发生羟基化,从而代谢产生黄曲霉毒素M1(AFM1)。因此,AFM1主要存在于体内环境中,如动物的乳汁和血液中,由于基于这些动物来源的材料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稳定性,AFM1可以存在各种乳制品或血液制品中。相关技术中,针对AFM1或其他真菌毒素的分析检测主要包括比色法、荧光分析法和电化学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高灵敏度的技术要求,检出限也不能满足痕量检测的需求。

本成果提出一种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制备得到纳米颗粒探针;然后将检测样品与适配体混合,加入t-DNA进行扩增,得到扩增产物;最后将得到的纳米颗粒探针与扩增产物混合,通过检测混合前后的纳米颗粒探针粒径变化情况,实现对AFM1的高灵敏定量分析。本成果的N-SDA和DLS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出限为1 .3pmol/L,对AFM1检测具有特异性响应,不受其他毒素的干扰,在乳制品中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为AFM1的分析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null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成果三:一种薄层多孔纤维材料渗透率的测量装置

所属领域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成果简介

薄层纤维多孔材料普遍存在现今生活用品中,如卫生用品、燃料电池、纺织品等。薄层纤维材料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其厚度远小于其长度,这就可能导致薄层纤维的水力特性呈现各向异性。并且,薄层内纤维丝的不同方向也会影响其水力特性。实验测量薄层纤维多孔材料的水力特性对于全面了解及模拟薄层纤维多孔材料中的流体流动及溶质运移十分重要。

现有技术对于薄层纤维多孔材料水力特性的测量方法仍大多数停留在数值模拟阶段,尤其是对于薄层纤维多孔材料基本水力参数渗透率的评估,仍停留在根据纤维半径数值估计的阶段,得到的数值与真实值存在一定偏差,准确度不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成果提供了一种薄层多孔纤维材料渗透率的测量装置,包括供给组件、供给管、流量控制组件和储样组件。储样组件包括底座、进口管、出口管、压力传感器和顶盖;底座上设有一储样槽,顶盖用于盖合在底座上以密封储样槽;进口管的一端与供给管的一端连通,其另一端穿过顶盖与储样槽的一端连通;出口管的一端与储样槽的另一端连通,其另一端穿出顶盖;进口管及出口管处均设有压力传感器;供给管的另一端与供给组件连通,流量控制组件用于控制供给管的流量。本发明提出的薄层多孔纤维材料渗透率的测量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为测量薄层多孔纤维材料渗透率提供标准化仪器,使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成果四:一种基于电共沉积电子介体的微针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所属领域

电子信息

成果简介

微针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多种生理指标的检测,如血糖值、胆固醇值或尿酸值等,但是相关技术中,微针传感器存在以下问题:1.容易受测试环境的影响,抗干扰能力差,灵敏度低;2.微针表面的电子修饰材料粘附不牢固,微针插入皮肤的过程非常容易脱落,导致电子修饰在体内组织扩散流失。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共沉积电子介体的微针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微针传感器包括包括基底及位于基底上的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的表面修饰有复合材料电子介体层,复合材料电子介体由碳纳米管、水凝胶电子介体及酶组成,复合材料电子介体层通过电共沉积固定在微针阵列的导电层的表面;通过修饰包括碳纳米管、水凝胶电子介体及酶的复合材料电子介体,减少测试环境的影响,增加检测信号的强度,提高稳定性和灵敏度;通过电共沉积技术将复合材料电子介体固定的更牢固,不易脱落,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可广泛应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成果五:一种基于电共沉积电子介体的微针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所属领域

电子信息

成果简介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检测方法包括:通过采集静脉血液,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析;通过刺破手指指尖采血,利用快速血糖测定仪测定。以上方式均是有创且不连续的,而且通过采血检测的方式测定血糖,反应的是全身综合的血糖水平,在一些需要关注局部血糖浓度的应用场景,如伤口、炎症部位等的生物标志物监测,需要一种能够精准测量局部血糖水平,同时反应其时空变化趋势的实时生物传感技术。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基于多通道微针阵列的血糖传感电极及制备方法,微针阵列基体以及附着在微针阵列基体表面的柔性垫片,均通过打印工艺制成,且柔性垫片设有与微针阵列相对应的镂空图案阵列;微针阵列基体包括含有微针阵列的衬底、附着在微针阵列表面的功能化修饰层和连通每根微针的图案导电层,功能化修饰层将微针阵列修饰为包括对电极、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的测量血糖酶类传感器,图案导电层排布在衬底表面,图案导电层将每根微针的信号进行单独传输。本发明制备的基于多通道微针阵列的血糖传感电极,实现了微创、持续、可访问时空分布、抗多重干扰且佩戴体验舒适的血糖监测。

合作需求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如您有成果发布或成果对接意向,欢迎联系

秦杰

020-84112410,13560237601

陈湘鹏

020-84115268,15875072084


Copyright©2015-2021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粤ICP备17075193号-1  粤公网安备44010502000615号